与胃癌发病风险增高相关的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,您都了解吗?

时间:2023-10-04 13:28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点击:619

导读:
扫描关注公众号



导读


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胃癌(版本2.2022)》指出,尽管认为大部分胃癌为散发,但据估计其中有3%~5%与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相关。对于已知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风险较高的患者,建议转诊癌症遗传学专家。


本文对胃癌发病风险增高相关的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进行了汇总。


遗传性弥漫型胃癌


遗传性胃癌约占全部胃癌病例的1%~3%,其至少包括3种主要的综合征:遗传性弥漫型胃癌(HDGC),胃腺癌及近端胃息肉病(GAPPS)以及家族性肠型胃癌(FIGC),其中HDGC是首个被认知的遗传性胃癌综合征。


HDG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,以高度侵袭性弥漫型胃癌为特征。据文献报道,在30%~50%HDGC患者家族中发现了肿瘤抑制基因CDH1(编码细胞间粘附蛋白E-cadherin)的种系截短突变。诊断的平均年龄为37岁,据估计,80岁时,男性一生罹患胃癌的风险为67%,女性为83%。在近期一项对75例伴CDH1致病性突变家庭的分析中,推测在80岁时,胃癌累积发病率在男女群体中的估值分别为42%和33%,这一数据表现出CDH1突变携带者的胃癌终生风险可能大大低于之前所报告的水平。


对于CDH1种系截短突变携带者,建议在18~40岁之间行预防性全胃切除术(不进行D2淋巴结清扫术)。不建议在18岁之前进行预防性胃切除术,但对于某些患者,尤其是有家庭成员在25岁之前诊断胃癌的患者,可以考虑进行胃切除术。在预防性全胃切除术前需行基线内镜检查。对于选择不进行预防性全胃切除术的CDH1突变携带者,应每6至12个月行上消化道内镜筛查并多处随机活检。但是,现有证据表明,内镜检查可能无法充分检出弥漫型胃癌的前驱病变。此外,携带CDH1种系截短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。对于没有较强HDGC家族史的CDH1突变携带者,建议进行多学科审查的遗传咨询。


40%以上HDGC患者不携带CDH1突变,表明存在其他易感基因。最近研究表明,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PALB2(编码BRCA2功能所需的衔接蛋白)可促进家族性胃癌易感性。在一项关于癌症易感性变异的大型基因组研究中,发现胃腺癌患者PALB2五个不同种系的功能缺失突变。在CDH1突变非相关性HDGC家族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中,确认PALB2存在多种功能缺失变异。此外,还发现HDGC家族中PALB2功能缺失变异较普通人群更为普遍。这些结果提示可推定PALB2在HDGC中发挥作用。然而,需要更多证据以证实对无CDH1突变的HDGC家庭成员进行常规PALB2基因检测是合理的。

林奇综合征


林奇综合征(LS),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,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,由错配修复基因(MMR)的胚系突变引起。该疾病主要表现为结直肠癌(CRC),且同时或进展性地伴有其他肠外肿瘤,如子宫内膜癌、胃癌、卵巢癌等。


林奇综合征由四种DNA错配修复(MMR)基因(MLH1、MSH2、MSH6和PMS2)的种系突变导致。上皮细胞粘附分子(EPCAM)基因缺失也与林奇综合征有关。胃癌是林奇综合征患者第二大最常见的结肠外癌(仅次于子宫内膜癌)。这些患者罹患胃癌(主要是肠型)的风险为1%~13%,发生年龄较普通人群更早。亚洲人风险高于西方人。在近期一项对3828例林奇综合征相关突变携带者的数据研究中发现,胃癌个人史与男性、年龄较大、MLH1或MSH2中有突变和第一近亲罹患胃癌的人数独立相关。


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(EGD)和扩大的十二指肠镜检查(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)可作为某些个体或亚裔的筛查策略。

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


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(JPS)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,其特征是沿胃肠道存在多处幼年息肉,并与罹患胃肠癌风险增加相关。JPS源于SMAD4或BMPR1A基因的种系突变。


JPS患者一生中发生胃肠癌的风险因突变类型而异,从9%~50%不等。上消化道受累时,JPS个体终生患胃癌的风险为21%,主要见于SMAD4突变携带者。可以考虑使用EGD进行筛查,如果发现息肉,则从十几岁开始,每年复查一次;如果未发现息肉,则每2至3年复查一次。

黑斑息肉综合征


黑斑息肉综合征(PJS)是常染色体显性综合征,由STK11肿瘤抑制基因的种系突变所致,见于30%~80%的患者。PJS以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为特征,并与胃肠道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。


PJS个体一生罹患胃癌的风险为29%,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有所增加。可以考虑使用EGD进行筛查,从青少年后期开始,然后根据胃息肉负荷每2~3年复查一次。

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


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,因5q21号染色体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杆菌(APC)基因的种系突变所致。FAP的特征是腺瘤性结肠直肠息肉在35~40岁时进展为结直肠癌。胃、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区域的上消化道息肉是FAP的最常见结肠外表现。大部分胃息肉(约90%)为非腺瘤性良性胃底腺息肉,见于约50%的FAP患者。胃腺瘤性息肉(可能导致胃癌)占这些患者诊断胃息肉的10%。FAP个体终生罹患胃癌的风险为1%~2%。


尚无明确证据支持在FAP人群中进行胃癌筛查的具体建议。但是,鉴于十二指肠癌的风险增加,应在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同时检查胃。如果可能,应在内镜下对胃内的非胃底腺息肉进行处理。息肉无法在内镜下切除(如浸润型癌)的患者,应转诊行胃切除术。建议在25~30岁时行基线EGD及侧视内镜,并根据十二指肠息肉负荷复查。

其他


除了上面讨论的较常见综合征外,还有许多较少见的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症也与罹患胃癌风险相关。据报道,共济失调-毛细血管扩张症、布卢姆综合征、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、李-佛美尼综合征、色素干性皮肤病和考登综合征均使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。但是,对这些患者进行胃癌筛查的证据不足,因此目前不建议使用。


参考文献:

1.冯伟,郑宏群.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的研究进展及诊治.国际遗传学杂志,2018,41(1):56-60.

2.NCCN临床实践指南:胃癌(版本2.2022)-中文版

3.赵立从,房静远.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[J].中华内科杂志,2022,61(9):1080-1084.

4.冯珺,耿一婷,周游,等.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治规范及进展[J].中华内科杂志,2022,61(8):959-964.



参考资料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
热门标签

广州坤和助孕中心

Copyright © 2002-2030广州坤和助孕中心 广州坤和助孕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

声明: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